当前时间:2025年8月1日 1:50 设为首页  | 加入收藏 
行业动态
住建部:混凝土最新国标!“史上最高”强度!
文章时间:2025-06-11

 住建部最新国标!《超高性能混凝土》GB/T 31387—2025完成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,本标准规定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性能等级、原材料、配合比设计、质量要求、制备、养护、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等。


基于《超高性能混凝土》GB/T 31387—2025意见稿,按照抗压强度等级,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
起步强度UC100,最高强度UC200:

住建部通知原文如下,如需查阅下载《超高性能混凝土》GB/T 31387—2025意见稿全文,可至文末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基础知识   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

超高性能混凝土,简称:UHPC,被公认为“近三十年来最具创新性的水泥基工程材料”,鉴于其尤其突出的超高强度,也被业内誉为“最强混凝土”,《超高性能混凝土》GB/T 31387—2025意见稿定义:“以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等为胶凝材料,配合骨料、外加剂、高强度微细钢纤维和/或非金属纤维、水等原料生产的超高强纤维增韧混凝土”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一     UHPC的超高性能 

UHPC的超高性能,可总结为“三高”特性:

超高力学性能

抗压强度、抗折强度、抗拉强度可达普通混凝土的几倍至十几倍。

超高耐久性能

孔隙率极低,内部几乎没有裂缝产生,抗腐蚀能力也远超普通混凝土。

超高工作性能

不离析不泌水,泵送性优良,自密实免振捣,还可减少钢筋用料及结构自重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

基于《超高性能混凝土》GB/T 31387—2025意见稿,UHPC最重要的三个定量化性能指标基本门槛:

抗压强度≥100MPa

抗拉强度≥3.5MPa

抗渗性能≤2.0×10-13㎡/s

UHPC可以设计为更轻更薄的结构尺寸,通过在相同荷载下不同材料的界面对比,超轻超薄效果一目了然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相同荷载下不同材料的界面对比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二UHPC的应用领域

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,通过发挥某一方面或综合方面的优异性能,目前已在包括路桥工程、建筑工程及市政工程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地应用:

建筑构件

轻质高强的结构或装饰构件,如楼梯、阳台、幕墙及装饰构件等。

市政构件

轻质高强的市政设施构件,如电杆、市政管沟及盖板等。

结构连接

预制构件的结构性连接,如桥梁湿接缝连接、装配式构件节点连接等。

桥面铺装

普遍用于钢桥面铺装,解决易破损易开裂的难题。

维修加固

结构维修、加固与保护,大幅提高结构强度与刚度,并对结构有抗渗、防水及耐磨等多重保护。

耐久工程

用于环境恶劣易受侵蚀的工程,如海洋环境工程、盐水冻融环境工程等。

百年工程

用于设计寿命较长的工程,如交通基础设施、核能与核防护工程等。

防爆工程

用于各种军事工程或有重要功能的民用工程,如防护金库、数据中心或其他重要建筑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桥面铺装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桥梁湿接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风电设备灌浆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结构维修加固

              轻量化预制构件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幕墙装饰构件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装配式电缆沟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盖板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国标全文《超高性能混凝土》意见稿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

安徽省建设工程监测网 版权所有